川剧相关单位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川剧相关单位简介 > 贵州省遵义市川剧团
贵州省遵义市川剧团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7 点击量:3815 次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止戈剧社”更名为“遵义市民营川剧社”。

1956年,“遵义市民营川剧社”收归遵义市政府文化局管理,成立“遵义市国营川剧团”。演出场所从丁字口“杨家茶园”迁至遵义老城新华桥头,并自费修建“遵义市川剧团”。

1960年,贵州省政府下令撤销县级编制的各类剧种剧团。其中赤水县川剧团、赤水县曲剧团(演唱四川清音)、习水县川剧团、湄潭县评剧团撤销后选调了部分人才并入遵义市川剧团,又将“遵义市川剧团”更名为“遵义地区川剧团”,由遵义地区行署文化局管辖。

1963年,遵义地区行署下文,为了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加强管理,遵义地区川剧团仍由市管,恢复遵义市川团,原班人马不变。

1965年6月,因“上山下乡多、演出剧目多、演出场次多、演出收入多”号称“扁担剧团”的遵义市川剧团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红旗剧团”光荣称号,享誉全国。

剧团先后创排、学习、移植演出了《沙家浜》《智取虎山》《海港》《苗岭风雷》《红灯记》《杜泉山》《平原作战》《阿花》《蝶恋花》《春潮急》《枫叶红了的时候》《白卷先生》《于无声处》《孟美女》《嫦娥奔月》《柯山红日》《丁佑君》《十五贯》《三官拜师》《鸡蛋案》《红妹》(后更名《红军妹》)《红军坟》《激战遵义》《大路朝阳》《赤河激浪》、《忠义遗恨》等等。《红军妹》于1999年获成都首届中国川剧艺术节银奖,同年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获“中国第五届戏剧文学奖”剧本奖。

现状概况

2010年,遵义市川剧团编制被政府撤销,剧团人员转入遵义市红花区文化馆,标志着专业川剧在贵州遵义的结束。2012年,该团退休人员与遵义四道城门的现存川剧玩友俱乐部成员联合成立“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会”,顾问伍文友、李祥云、张金培、金启坤、罗金华。会长为程其林,副会长张思福、张贵淮、夏薇薇、龚永鑫、周家榜。理事青巧云、向扬、向明碧、伍成孝、杨兆明等,学会每周   三、周日定时开展正式彩装演出,或打围鼓,或应邀外出表演活动。

Copyright ? 2012-2015 www.zgcj.cd168.cn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维护
四川川剧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