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成(1889—1967)
川剧须生演员。祖籍巴县,寄籍四川富顺县。7岁从师名生角宗吉山(白甘蔗)学艺,初习小生,后转正生。10岁起在自流井、内江、富顺、威远、荣县、资阳、郫县、成都、宜宾、泸州、万县、重庆等地搭班演出。擅长剧目有《孝孺草诏》、《渡蓝关》、《龙风剑》、《扬州恨》、《杀家告庙》、《困夹墙》、《双金丹》、《盗白旄》、《别宫出征》、《太白醉写》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受到文艺界进步人士的影响,演出了一批表彰民族气节、反对屈膝投降和独裁统治的传统剧目,如《孝孺草诏》、《扬州恨》、《三尽忠》、《柴市节》等。重庆解放前几年,川剧舞台充斥黄色的靡靡之音,川剧艺术濒临绝境,他对当时的现状,极为不满,愤而离开了川剧舞台。1949年重庆解放,60岁高龄的张德成,欣然接受重庆文艺界领导之一、作家邵子南的邀请,重返川剧舞台。1950年,他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戏曲曲艺改进协会重庆分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满腔热情参加戏曲改革,主持艺人政治学习班。同年他被邀请为重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在会上即席赋“临会无怠惰,宁知白首心。愿竭绵薄力,效忠为人民”的诗句,以表达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心愿。此后,他历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等职。他带头整理了《赠绨袍》、《木马驿》等传统剧目,并参加示范演出。1958年,他演出的《孝孺草诏》、《渡蓝关》拍摄成川剧教学影片。1962年在省、市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由重庆市川剧院和四川省川剧学校组织专人协助他开始了《川剧高腔乐府》的编述,于1964年完成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川剧高腔音乐专著。他在舞台生活70年中,创造的李白、韩愈、陆秀夫、方孝孺、诸葛亮等艺术形象,都达到了逼真逼肖、神形兼备的境界。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省川剧艺术研究所编选的《张德成川剧表演论文选》。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他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奖状。曾是全国政协委员。“文革”初期,受到诬蔑迫害,不幸去世。
四川川剧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