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介绍(川剧)
2011年以来,成都市西一路小学由成都市教科院牵头确立了《川剧、四川曲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弘扬与继承川剧这一四川非物质艺术瑰宝并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以“川剧表演融入校园艺术教育”这个课题为切入口,把川剧表演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通过在全校普及开展川剧表演教学(如每周五的“川剧小课堂”),课间川剧操的学习以及开展课堂川剧教学。在普及川剧学习的基础上长期聘请市川剧院专家进行社团活动的指导,发现并培养学习川剧的好苗子。
(二)教育实践
(1)创编具有川剧元素的原创作品
西一路小学积极与川剧院的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他们的学习生活为蓝本创作了具有川剧元素的自创节目,如:表演唱《川娃唱锣鼓》取材于锣鼓经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的教师原创作品、校园剧《川剧小明星》取材于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真实的小故事。其中《川剧小明星》在2014成都微电影“金沙奖”评选中获奖。
(2)将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
①川剧教学在班级课堂的深入:要想把川剧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必须扎实地使其根植于课堂教学。因而我校参研教师们力求开发适合学生们的川剧校本教材。
②丰富教学内容。每周五的川剧小课堂,除了赏析一些川剧剧目,还邀请到美术老师的对学生们进行川剧相关的服饰、色彩、脸谱等的制作和创造;体育课中教师教授川剧招式和动作;语文课里川剧小报的制作和历史故事的分享…以其丰富的课堂形式对传统文化全面的认识和参与,拓宽了学生们对川剧的文化视野。
(三)教学成果
(1)增强了对川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通过在校的川剧普及性学习,学生们逐步从以往对戏曲不闻不问到对五大声腔特点的把握及表现形式了然于心;从只是聆听唱段到可以自己哼唱简单的唱段;从单一的校园学习到和主动同父母走进剧场观看。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对学生良好素质的提升。
现代社会中学生们往往表现得过于急切,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心性不够稳定。通过对川剧娓娓道来的声腔和精湛的表演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和品味传统艺术美的同时,逐步调整浮躁的脚步。
(3)促进社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社团成员通过长期进行川剧表演的学习掌握到一些传统剧目如《白鳝观景》、《射雕》等折子戏的表演,以及川剧表现中的技能与技巧,如:耍翎子、牵眼线、变胡子等,社团从最初单一的“演”发展到今日的“川剧打击乐”、“川剧变脸”、“川剧表演唱”,在全面铺开川剧艺术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市川剧院老师们向社团学员进行较为专业的教学培训,更培养了一批社团骨干力量,2014年12月20日西一路小学打击乐社团、川剧变脸社团、表演唱社团共同登上市川剧院“梨园秀”的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社团学员学习川剧的信心倍增,积累了舞台经验并有效地带动了校园川剧文化建设。
四川川剧研究院 版权所有